【深度】"1+8"都市圈进行时:上海与周边城市如何重塑长三角DNA

⏱ 2025-07-15 22:37 🔖 阿拉爱上海同城 📢0

【本报特别报道组 2025年7月15日电】清晨6:30,家住花桥的芯片工程师张毅刷上海社保卡搭乘苏州轨交11号线,45分钟后直达张江科学城。这样的"双城故事"如今每天在沪苏浙交界处上演超80万次。随着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》进入第三个实施年,以上海为核心的"1+8"城市群正突破行政壁垒,书写着中国城市化的新范本。

■ 基建破壁:轨道上的都市圈
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指挥部,总工程师李建国向记者展示着最新版轨道交通规划图:到2027年,沪苏嘉、沪乍杭等5条市域铁路将把通勤半径扩展至150公里。"这不仅是物理连接,更是要素流动的毛细血管",他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实时客流数据——跨省通勤者平均年龄32.4岁,本科以上学历占67%。

这种融合在太仓表现得尤为典型。这个与嘉定接壤的县级市,已有312家上海企业设立分支机构。"上午在上海谈合同,下午回太仓看厂房"成为新常态。太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透露,近三年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项目年均增长41%。

爱上海最新论坛 ■ 产业共舞:从虹吸到反哺
在G60科创走廊松江段,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将200公里外宜兴环保设备厂的机床接入智能管理系统。"过去是梯度转移,现在是能力输出",平台负责人表示。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,都市圈内产业链协同项目已突破1.2万个,上海向周边城市输出技术服务年均增长28%。

这种互动在文旅领域更为生动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会纪念馆联合推出的"红色专线",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翻番。绍兴文旅集团驻沪办主任笑称:"现在上海白领周末不是在安吉采茶,就是在舟山冲浪。"

■ 民生同频:一张卡片的革命
夜上海最新论坛 在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,上海退休教师周阿姨刚用医保电子凭证完成异地门诊结算。"原来报销要等三个月,现在实时结算",她展示着手机上的支付记录。截至6月底,都市圈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覆盖所有三级医院,日均结算超1.5万人次。

这种便利正在向纵深发展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上海图书馆的读者证可在南通市图书馆借阅,苏州河游船票能抵扣嘉兴南湖船票,甚至宠物狗在相邻城市都能共享疫苗记录。同济大学城市研究专家指出:"这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从硬件对接进入软性融合阶段。"

■ 挑战犹存:玻璃幕墙外的阴影
尽管融合成效显著,但隐忧依然存在。在采访某昆山代工厂时,负责人坦言:"上海研发中心年薪30万起,我们同样岗位只有15万。"这种"总部经济"带来的虹吸效应,使得周边城市面临人才流失压力。最新调查显示,都市圈内81%的应届毕业生仍将上海作为就业首选。
上海花千坊419
对此,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正在制定《都市圈功能疏解引导目录》,通过税收分成等机制促进要素双向流动。正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所言:"真正的都市圈不该是行星与卫星,而应是璀璨的星系。"(全文共计3872字)

【记者手记】
在淀山湖畔的联合治水指挥部,沪苏浙三地工作人员共用着标注三种方言的通讯录。这个细节或许揭示了都市圈建设的真谛:既要打破"行政墙",更要构建"情感共同体"。